|
图片 前阵子看《凡人歌》,剧里沈琳的一场戏很刺痛我。 作为二胎妈妈,她在离开职场多年后又要出去赚钱。 好不容易在老同学的公司找到工作,又特别怕被同事们冷落。 于是,从入职第一天起,她就各种“套近乎”。 时不时去问别人要不要帮忙,中午主动帮大伙订饭拿外卖。 明明喝不惯奶茶,还和小姑娘们拼单,为的就是让人把她拉进群。 她拿出足够的热情与诚意,可同事们却始终冷冷淡淡的,保持着距离。 甚至有人还在背后“蛐蛐”她:干嘛和咱们走那么近啊?没必要吧。 隔着屏幕,我都替她尴尬,同时也为自己感到羞愧。 因为刚参加工作时,我简直和她一模一样。 工作上处处讨好,就怕得罪人;生活中拼命付出,就想有个好人缘。 这么多年过去了,再想想当初的那些事,真是后悔不已。 因为我的付出不仅没换来真情,还被贴上了“窝囊”和“傻子”的标签。 尤其是年纪大点以后,生活琐事越来越多,就更没心力与无所谓的人周旋。 很认同作家苏芩说:真正好的感情,都是不费力的。 1 不用力讨好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,接待过一个叫茜茜的访客。 茜茜想不通自己明明很友善,为什么人际关系那么差。 不管是对待同事、朋友,还是谈恋爱,她从来都把别人放在第一位。 她很费力地经营着每一段感情,但没有一个人珍惜她。 茜茜越来越寒心,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。 武志红听完她的讲述,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年轻时,他也认为只要毫无保留地对别人好,就能收获满满的爱与祝福。 哪怕半夜十二点收到朋友的求助短信,他都会立马动身前去支援。 可这种事多了,他非但没有感到什么温暖,还搞得自己身心疲惫。 后来经过研究心理学,武志红明白,这都是“讨好型人格”在作祟。 根源是我们的“内在小孩”过于脆弱,只能靠他人的肯定来体现价值。 所以他给出的建议是,有选择性地远离。 那些怎么也捂不热的心,那些怎么也达不到的期待,就放弃吧。 作家韦娜在出书前,曾在一家公司做职员。 她在公司把姿态放得很低,每天都小心翼翼地“伺候人”。 为了讨好同事,甚至还会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。 她本以为同事也会真心以待,结果却没有一个人把她当朋友。 她为此感到很难过,用她自己的话说,那是一种 “特别破碎的感觉”。 后来,还是朋友用一句话点醒了她。 朋友说:“哪怕丢掉一切,也不要丢掉尊严。” 韦娜听后,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终于下定决心,再也不去巴结任何人。 她做好了被孤立的准备,但结果却是,她越有原则,工作反而越顺利。 如今回想起来,韦娜说: “我深刻地认识到,当时所有痛苦,都源自我想让所有人都满意。” 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说:人性的一大弱点,就是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。 为了某个人某段交情,太多人走入讨好的误区。 但这世界从来不会善待“看低自己”的人。 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,都不是靠牺牲获得的。 人人都欣赏你骄傲的姿态,但没有人会喜欢你卑微的模样。 图片 2 不用力迎合 演员陶昕然在演完《甄嬛传》后,很快就淡出屏幕。 很多人替她惋惜,但在一次访谈中,她说: “年纪大了,没有跟任何人逢场做戏的兴趣,舒服我们就相交,不舒服我们就撤。” 对于那些“虚假的朋友”,微信可以删,微博可以取关,朋友圈可以不点赞。 真佩服她的勇气。 毕竟这种事,很多人想都不敢想。 所以你才会看到有人明明厌烦了酒局,却硬着头皮去,煎熬地度过三四个小时; 明明和亲戚间疏远到连名字都忘了,逢年过节还要尴尬地去串门寒暄; 明明几年都不联络的朋友来求助,有人还是会违心地去帮忙。 年轻时,爱热闹怕冷清,喜欢各种张罗,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。 但到了一定年纪后,时间不够了,精力有限了,反而向往一种清静。 关于这点,我就很佩服作家李娟。 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爆火后,她也随之火了,各种采访、直播、对谈,接踵而至。 但没过一两个月,李娟又销声匿迹了。 究其原因,看她的访谈就能察觉出一二。 无论节目组怎么设计,无论主持人怎么自嗨,李娟就那么淡淡的。 说自己想说的,没有想说的,就干脆沉默,话不投机时,更是不掩饰自己的无聊。 有人说,李娟没抓住爆火的风口,实则是她一直在主动远离这些浮于表面的喧哗。 如今,她回到了阿勒泰,继续过半隐居的生活,轻松自在,无拘无束。 作家梁永安说:所有逢场作戏的感情,终究有玩不下去的时候。 与其等到“玩不下去”再撤,不如主动抛弃这些可有可无的情分。 我们并非要做社交场上的逃兵,而是懂得把精力内收去关照自己。 这不是不合群,而是成年人独有的睿智。 图片 3 不用力结交 网上有博主,分享过一个小老板的经历。 这个小老板很想加入一个企业家联盟。 这个联盟的门槛非常高,成员几乎都是“世界500强”的总裁。 小老板自知身价不够,就多番活动,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联盟里的主要人物。 他斥巨资请客,包下了五星级酒店里所有的鱼子酱和鹅肝酱,足足有20斤之多。 为了显示诚意,他用大海碗盛着,放到长桌的最前端,还在一旁立了个“任君享用”的牌子。 结果,贵宾们看到两个大海碗,瞬间没了食欲,对小老板也都敬而远之了。 这次闹剧,令小老板在圈子里颜面扫地,被人嘲讽为 “土大款”。 然而转过头来想想,他想有更好的发展没有错,错就错在用力过猛地去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。 作家采薇有句话,说得很透彻: “世界很大,圈子很多。不刻意合群,是给别人留空间,也是给自己留余地。” 只可惜,现实中每当我们碰到这种情况,内心的欲望与虚荣就开始作祟。 知道自己和对方不是一个阶层,还要努力踮起脚和别人握手; 明知自己没有足够的价值,还打肿脸充胖子非要展开合作。 结果越逞强越刻意,就越容易把事搞砸。 圈子很重要,但自我定位同样重要。 先认清自己,再朝着目标一步步磨炼本事 当自身价值提升了,自然会有优秀的人来到身边。 作家王心傲在《这就是人性》中,讲过一位李先生的故事。 李先生30多岁,曾在一家私企干了6年,却是个小透明。 后来,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,不出一年就连升三级,从职员做到了高管。 他总结说,逆袭的关键是他改变了社交策略。 从前那6年,他只知道混圈子,想尽办法结交朋友。 而跳槽后,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学业务和跑客户上。 王心傲也说,李先生最明智的,就是把关注点转回到自己身上了。 社交的本质不是向上攀缘,而是平等的互相吸引。 不要去追一匹马,用追马的时间种草,待到春暖花开时,就会有一万匹骏马任你挑选。 ▽ 苏轼晚年修习佛法,临终时有位高僧前来,告诫他一定要努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。 这样灵魂在强大的念力下,就可以飞升净土。 但苏轼却摇摇头,意味深长地说了四个字:着力即差。 他的意思很清楚,越是用力,越容易事与愿违。 凡事强求不得,这点在与人的交往中同样适用。 因为任何关系,都非蛮力可得,倒不如,顺其自然,一切随缘。 该走的人,任其去留,该来的人,也注定会来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
